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擺脫高碳能源模式、借助發展新能源產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不少國家破解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課題的現實選擇。今年年初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方興未艾的新能源產業將為中國經濟打造動力澎湃的“四輪驅動”。
我國具有豐厚的新能源資源優勢
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頗為豐厚。我國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4億千瓦,其中5萬千瓦及以下的小水電資源量為1.25億千瓦,分布遍及全國1600多個縣、市。我國風能資源可安裝風力發電機組10億千瓦,去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新裝風機達630萬千瓦。到2010年有望達到2000萬千瓦。
我國2/3國土面積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年均輻射量約為 5900 兆焦耳/平方米,理論上每年可以達到17000億噸標準煤,具有良好的開發條件和應用價值。
全國的農業廢棄物等生物質能源資源也分布廣泛,每年可作為能源使用的數量相當于5億噸標準煤。全國的地熱資源遠景儲量相當于2000億噸標準煤,已勘探的40多個地熱田可供中低溫直接利用的熱儲量相當于31.6億噸標準煤。
發展新能源產業,凸顯戰略價值和綜合效益
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全球石油將在未來40年左右枯竭,天然氣將在60年內用完,煤炭也只能用220年左右。無論是從降低我國石油進口的依存度,還是從國際原油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等方面看,發展新能源產業都是實現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需要,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發展新能源不僅可以形成上萬億產值的產業,同時帶來的綜合效益也讓人振奮。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量大約相當于6億噸標準煤,可明顯減少煤炭消耗,彌補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不足。同時,還可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用水,保護林地。
發展新能源在實現污染控制與清潔能源生產的有機統一方面也讓人耳目一新。以廢棄生物質資源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城市生物質垃圾達3000萬至4000萬噸,畜禽糞便產生量更高達20多億噸,如果能用于發酵,可產生沼氣825億立方米。
克服三個障礙,做大新能源產業
雖然我國在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新能源產業發展還需克服以下三個方面的障礙。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及激勵措施力度不夠。在新能源與節能領域的技術發展規劃相對滯后,缺乏對新能源與節能技術成果轉化與工程化的調控力度。新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還未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新能源發展的市場保障機制尚待完善。新能源相關的行業法規和質量標準的缺乏和對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監管缺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新能源技術開發能力和技術服務體系薄弱。目前尚未設立常年性的新能源發展科技專項,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研發能力弱,裝備成套性差。同時,尚未建成支撐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
多管齊下,迎接新能源產業的春天
當前應大力采取措施,多管齊下,盡快克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障礙。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李蜀慶等學者建議:
加大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及激勵措施支持力度。增加新能源發展的稅收減免、財政補助、市場培育等支持力度,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調整對新能源產業的稅收政策,把向新能源企業征收的部分稅收返還,用于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以克服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少而導致的低水平重復開發困境,幫助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新能源產業的投入力度。設立新能源技術風險基金,支持新能源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設立新能源發展科技專項,開展新能源技術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采取包括公共股權市場投資、風險資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方式,擴大社會資本的投入力度。
建立市場保障體系,培育穩定的市場需求。制定相關的行業法規和質量標準,加大對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將新能源發展目標列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擴大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