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清科研究中心了解到,2010年,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增長30%,總量達511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數額最大的國家。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肖珺告訴記者,近年來,以綠色環保為主題的清潔技術領域投資熱情快速提高,特別是去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振興計劃,在這七大產業中,清潔技術占據了四個席位,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注入。
僅以其中的新能源領域為例。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統計,在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和歐洲海上風電、光伏屋頂投資大幅增長的帶動下,2010年全球清潔能源新增投資達到2430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了30%,成為清潔能源投資迄今為止增長最迅猛的一年,比2006年的投資翻了一番,是2004年投資總額的5倍。其中,2010年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增長了30%,增至511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清潔能源投資數額最大的國家。
據透露,根據清科數據庫的投資統計,2010年中國市場披露的案例數量達130起,共披露投資金額1.14億美元,清潔技術已經成為僅次于互聯網的第二大投資熱門領域,許多投資機構也成立了相應的專項基金用于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
從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情況來看,2010年中國清潔技術企業海內外成功IPO的數量達到35家,2009年的數量則為11家。
據肖珺分析,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創業板的推出為清潔技術企業上市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另一方面則是清潔技術的概念在二級市場也獲得了資本的進一步認可。
在肖珺看來,由于清潔技術產業涉及的細分領域眾多,發展狀況各異,嚴格說來并不能將其整體稱為一個行業,但是總的看來,中國清潔技術行業的確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值得行業及資本在這場投資熱潮中作進一步思考。
首先中國的清潔技術行業在產業鏈的國際分工中偏重加工制造環節。
盡管清潔技術是一個新興且技術導向的市場領域,但是它在中國的發展仍然帶有非常明顯的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特征。人力成本較低是中國清潔技術企業立足全球市場的重要優勢,在核心技術能力不突出的背景下,在國際分工中難免落入低端加工制造環節。
這樣的分工格局,對于中國清潔技術企業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一旦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中國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可以快速獲得國際市場,以應對內需尚不高漲的局面,從而帶來某一細分領域在一段時間內的高度繁榮。比如2007年以前的光伏產業,2009年以來LED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局面。
另一方面,分工格局造成企業“兩頭在外”的被動形勢。產業上游的核心技術環節被國際領先企業掌握,下游需求也主要集中于國際市場,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話語權低微,利潤空間被壓榨。
其次,該行業的政策導向特征明顯。
清潔技術行業由于存在需求主體不明確、成本過高等因素的困擾,現階段看來,政策仍然是其發展的主要推手。
首先,需求主體不明確。清潔技術行業中很多領域其服務對象本身并無迫切的相關業務需求,這是由于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這個概念本身存在很強的外部性造成的,完全市場化的格局下,環保、低碳有時并不會為企業、個人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
其次,成本過高。成本過高包括初置成本高和運維成本高兩種情況。
新能源汽車以及一些節能電器屬于前者的典型,雖然可以節約能源成本,但是購置的價格高昂;而其他很多新能源、環保行業則普遍存在運維成本過高的情況。如果沒有一定的價格補貼機制,則相應的產品和服務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勝。
“上述因素導致清潔技術行業的發展必須接受政府的干預。但是政策適時退出時,企業能否良好過渡則值得思考?!毙がB說。
肖珺舉例說,2008年以后,不少歐洲國家降低了對光伏電站的補貼力度,直接造成了大量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發展困境。這樣的前車之鑒,警示我們要未雨綢繆,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