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召開2013年度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會,通報了2013年度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
一、煤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1、生產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全國煤礦數量1.2萬處,比2005年減少1.3萬處。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850多處,比2005年增加560處,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由35.7%提高到65%(其中年產千萬噸級煤礦50處,產量占全國的17%左右);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9800多處(其中9萬噸以下的煤礦7500處),數量比2005年減少了1萬多處,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由近30%下降到16%以下。建成安全高效礦井(露天)406處,產量占全國的1/3左右。
2、大型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初步預計,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34億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92%,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初步分析預測內蒙古、山西、陜西、貴州、河南、山東、新疆、安徽、云南等9個省區產量超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3%左右,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河北、寧夏、黑龍江、湖南、遼寧等5個省區原煤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左右。
3、大型煤炭企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初步統計分析,神華、中煤、同煤、山東能源、冀中能源、陜西煤業化工、河南能源、山西焦煤等8家企業原煤產量超過億噸,總產量占全國的37%左右;開灤、潞安、兗礦、華能、陽泉、中電投、淮南、晉城等11家企業超過5000萬噸,總產量占全國的19%左右;有52家煤炭企業產量超過1000萬噸,總產量占全國的70%左右;17家中央企業開辦的煤礦324處,產量9.8億噸,占全國的26.5%。
4、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預計前4家煤炭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25%左右,同比增加了2.5個百分點左右;前10家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同比增加6個百分點。
5、企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進展。2013年,河南煤化集團與義馬集團重組而成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團,進入億噸級煤炭企業行列;山西煤運集團和山西國際電力合并成立晉能公司,打造山西綜合能源基地的企業航母;山西焦煤重組山西省焦炭集團,進一步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2013年,全國整頓關閉煤礦770余處,技改提升小煤礦490多處,兼并重組小煤礦610處,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億多噸。
6、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初步分析預計全國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的11%左右,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5%左右;全國煤制油總產量147萬噸左右;形成煤制氣裝置產能27億立方米;煤制烯烴總產能 168萬噸左右;煤制乙二醇總產能 90萬噸左右,全年轉化煤量約3200萬噸左右。開灤集團物流信息商務智能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兩港”儲配煤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淮南礦業創新物資供應模式,構建現代大物流格局,實現了由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型,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物流企業;鄂爾多斯依托煤炭資源優勢,以現代物流業為切入點,打造“服務內蒙古、聯動晉陜寧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煤炭行業改革取得新進展。
2013年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實施,取消了重點合同,實現了電煤價格并軌;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和煤炭經營許可證,降低了煤炭生產經營門檻,激發了市場活力。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一是“6+1”煤炭市場合作機制(“6+1”煤炭市場合作機制是指:由中國煤炭運銷協會與中國太原、東北亞、陜西、秦皇島、徐州、內蒙古等煤炭交易中心形成的煤炭市場合作機制)更加完善。搭建了有利于煤炭供需企業自主交易的平臺,節約了交易成本;發布了《煤炭交易市場交易規則》,組織了《煤炭購銷合同示范文本》研究。二是完成了2013年度煤炭產運需銜接合同簽訂和執行匯總工作,開展了2014年度煤炭產運需銜接合同簽訂和合同執行情況匯總工作。三是全國已經建成了31家區域性煤炭市場交易中心。四是煉焦煤和動力煤期貨合約分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
全國煤炭市場交易機制不斷創新。2013年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57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煤炭行業按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了“6+1”煤炭市場交易機制,并成功舉辦了夏季東北亞和年度中國太原煤炭市場交易會。交易會按照搭建平臺,提供服務,去行政化的思路進行。一是搭建有利于煤炭供需企業自主交易的平臺,節約交易成本;二是促進區域交易中心發展,推動全國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推動誠信體系建設,會上發布了《煤炭市場交易規則》,開展了《煤炭購銷合同示范文本》研討,以樹立倡導“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推動“陽光交易”。在會議組織上,堅持“四不”和開門辦會,即:不干預訂貨數量、訂貨價格,不收取會議費,不開大會,同時邀請新聞媒體參加,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不搞招待會、不搞相互宴請,營造務實、高效、節儉的會風。
交易會期間,召開了市場高峰論壇、多場產業發展戰略圓桌會,舉辦了49場交易洽談會,2000多戶交易商和神華、中煤、大同煤礦等84家煤炭企業,華能、大唐等90家發電企業,鞍鋼、寶鋼等40家鋼鐵企業和冀東水泥、湖北宜化等50家大型建材、化工企業,以及北京、太原、鄭州3家鐵路局和秦皇島、曹妃甸等10家港口企業,中國工商銀行、大連、鄭州商品交易所等23家金融期貨公司,7萬余人參加,簽訂煤炭購銷合同9.55億噸,占全國煤炭消費的26.5%。
三、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增強。
1、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深入開展。2013年,全行業新增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能源重點實驗室1個。截止2013年底,全行業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3個,國家能源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9個。國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中心國家級實驗室10個。
2、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成果。2013年煤炭行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懊号c瓦斯突出礦井深部動力災害一體化預測與防治關鍵技術”建立了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發生統一失穩理論,提出了深部動力災害一體化預測與防治技術,推動了煤礦動力災害預測與防治水平的提高;“煤礦巖巷全斷面高效掘進關鍵技術與裝備”在巖巷掘進爆破理論與技術研究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壓鉆車與破裝運噴一體機實現了巖巷施工裝備的跨越式發展;“0.6m~1.3m復雜薄煤層自動化綜采成套技術與裝備”發展和完善了我國煤炭綜合機械開采技術體系,解決了薄煤層開采相關技術瓶頸;“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技術開發及應用”提出了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理論及及其過程設計方法,初步形成了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技術體系;“面向數字化采礦的軟件關鍵技術及應用”提出了系列數字化采礦專業模型和算法,研發了相應軟件,結束了采礦軟件長期依賴國外核心技術的歷史。同時,獲國家能源局能源科技一等獎6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35項;評出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313項,其中:一等獎30項、二等獎132項、三等獎151項。
3、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取得新進展。千萬噸級智能化綜采成套裝備進入工業化生產。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工程開工建設,神華百萬噸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實現長周期平穩運行,煤制烯烴成套工業化技術開發和應用取得顯著進步。大唐克旗13億立方米/年、新疆慶華13.7億立方米/年煤制氣示范工程投入運營,并向輸氣管網正式送氣。
4、行業標準工作扎實推進。2013年,煤礦安全生產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商品煤質量評價與控制技術指南》等節能減排與清潔生產領域國家標準研究穩步推進。煤炭行業申報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107項,完成標準制修訂109項,經主管部門批準發布國家標準15項。
5、知識產權工作成效顯著。2013年,兗礦集團進入第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神華能源、中煤第一建設公司、山西蘭花、煤科總院爆破技術研究所、寧夏天地奔牛集團5家企業進入第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全行業獲中國專利金獎1項,專利優秀獎5項,外觀設計優秀獎1項;煤炭行業百強企業授權專利擁有量為10757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584項。
四、行業“兩化”融合步伐加快。
1、企業系統整合與業務協同能力增強。神華集團ERP、SRM系統項目全面上線,集團人、財、物、銷協同資源整合平臺全面建成;山東能源集團實現了總部及所屬單位的財務、物資、營銷等核心業務“縱向貫通、橫向集成、數據共享”;晉煤集團全業務覆蓋的一體化ERP系統建設全面啟動;陽煤集團一站式綜合信息平臺投入試運行。
2、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開灤集團投資8900萬元,推進49個兩化融合項目建設,推進傳統煤炭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邁進;山西焦煤集團積極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三大基地”建設(研發、制造、示范基地);安徽四大國有煤炭企業啟動了智慧礦山建設,走安全高效生產、清潔高效利用發展之路。
3、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神華集團電子商務平臺7個月實現交易9000萬噸,山東能源中國礦用物資網實現在線交易額超過30億元,淮北礦業集團實現煤炭網上銷售。
2013年,7家煤炭企業入選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13個煤炭行業項目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集成創新試點工程?;茨系V業集團獲得國家“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資金支持。
五、煤炭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取得的新成效。
初步統計,2013年原煤入選能力23.5億噸,入選量22.14億噸, 原煤入選率59.8%,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煤矸石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利用煤矸石4.9億噸,折合5600萬噸標準煤;全年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55億立方米,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125億立方米,地面煤層氣產量30億立方米。
六、煤炭行業文化建設成果豐碩。
提出了《關于推進煤炭行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推動煤炭行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舉辦了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美術、攝影展,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烏金杯”、“烏金獎”賽事,推動礦區全民健身活動。煤礦代表團出征十二屆全運會,參加了摔跤、柔道、跆拳道三個大項比賽,獲得了體育道德風尚獎。開展煤炭企業文化品牌礦和文化示范礦建設活動。召開了全國煤炭行業“五四”表彰大會,開展了“尋找最美青工”活動,展示了行業青年風采。全國煤炭工業勞模事跡報告團,深入基層,弘揚了勞模精神。評出AAA級、AA級信用企業69家,32家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加強了煤炭文獻委工作,啟動了煤炭行業史志編纂工作。
七、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
煤炭行業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化“打非治違”和依法治理,貫徹實施“雙七條”,加快修訂《煤礦安全規程》,強化煤礦技術標準管理,推動煤礦安全攻堅治本。2013年全國煤礦共發生各類事故604起、死亡1067人,同比分別下降175起、317人,下降22.5%、22.9%。其中,重特大事故14起、245人,同比分別下降2起、28人,下降12.5%和10.3%;較大事故46起、224人,同比分別下降25起、127人,下降35.2%和36.2%,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到0.288,同比下降23%,首次降到0.3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