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3月28日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獲悉,《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及科技、環保兩個專項規劃和油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21個子行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均已制定完成,將在4月12~13日舉行的2016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正式發布。同期還將發布《石化行業產能預警報告》,這是第三次發布重點行業產能預警報告。
行業進入新轉型期
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十二五”后半階段以后,國際油價出現歷史上最大跌幅,大宗石化產品第一次普遍出現歷史性的產能過剩,主營業務收入第一次沒有完成五年規劃目標。他認為,“十三五”石化行業將進入新的轉型期。
根據“十三五”規劃目標,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左右,到2020年達到18.4萬億元,在化解產能過剩、鞏固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要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優先發展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穩步推進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
石化聯合會數據顯示,2011~2015年,石油和化工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資產、投資、利稅、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9.2%、12.5%、14%、3.8%、2.8%?!敖涍^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建成了配套體系最為完整的石化產業體系,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但是在‘十二五’后半階段以后,石化行業開始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階段?!壁w俊貴說。
突出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
據介紹,《指南》直面我國石化行業目前面臨的增速放緩、效益下降、國際油價低位震蕩、結構性矛盾凸顯、科技創新瓶頸約束增強、安全環保約束加大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做出了我國石化行業將進入中速增長、結構調整、發展轉型、動力轉換的新階段和新常態的判斷,重點推動我國從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轉變。
與以往不同,《指南》在兩大主要任務中,首次把調結構放在了穩增長之前,突出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兩大戰略。根據規劃的目標,“十三五”期間結構調整要取得重大進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有所緩解,化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明顯提高。同時,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研投入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持續提高,重點突破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成套設備,搶占一批科技創新制高點。此外,綠色發展方式初見成效,行業萬元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要比“十二五”末下降一定幅度。
具體來看,石油天然氣行業重點是加強油氣勘探開發,加快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石油化工行業則著力從優化產業布局和原料結構,促進產品高端化發展等方面實現突破;傳統化工的最大任務是通過嚴格控制過剩產能,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加強應用開發,實現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新興產業要優先發展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穩步推進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逐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強產能應用開發
石化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王孝峰介紹說,今年的《預警報告》信息更加豐富,增加了化工新材料和現代煤化工領域,使預警產品種類由十幾種擴大到二十多種?!额A警報告》總結了2015年石化產品產能及利用率呈現的四個變化:一是落后產能加快退出,新增產能繼續放緩。其中,尿素退出394萬噸,燒堿退出206萬噸,部分裝置推遲投產,不同程度上緩解了產能過剩壓力。二是出口擴大促進了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在國家放寬出口政策的基礎上,尿素、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純堿出口量快速增長,帶動產能利用率分別比2014年提高6.2個、6.1個、8.6個和8.5個百分點。三是低油價導致煤化工產能利用率下降。2015年,煤制油平均產能利用率僅16%,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行業開工率雖未見明顯下降,但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四是化工新材料產能過剩覆蓋面有擴大的趨勢。TDI、MDI、有機硅單體等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產能過剩。對此,王孝峰表示,“低端產品過剩,但高端產品還需要進口。我們在《預警報告》中將其點出來,就希望對企業行為進行引導,加強應用開發,目前國內一些高端產品已進入中試階段,技術突破在即。”
摘自: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