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撰寫了《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文件正式發布之前其原文內容已在網絡上流出。文件對各地方政府和企業在煤電項目建設的步伐提出了嚴格的約束。繼建設過剩、需求放緩、環保壓力、電價下調之后,這一政策的實施或將為煤電行業的快速擴張畫上句號。
自2014年以來,國家多次出臺文件,從不同角度限制燃煤發電項目的建設,各種助力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在電力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下無疑也縮小了煤電機組的發展空間。根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京津冀等重點地區除熱電聯產外不得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9號文”配套文件中,《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占我國煤電裝機容量8%的自備電廠納入監管范圍,并再次要求京津冀地區不得新建燃煤自備電廠。
被諸多政策“重點照顧”的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盡管我國燃煤發電擁有世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和一流的技術,去年年底還印發了《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日前閉幕的兩會上“超低排放”話題也令人矚目,但燃煤發電項目的建設仍然在大氣污染重點地區受到嚴格限制。燃煤發電帶來的環境問題并非一個超低排放技術可以解決。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的下降,意味著更多機組處于低負荷運轉,效率降低的同時污染物排放會增多,甚至煤炭開采、運輸等前置流程均有一定的環境風險??梢韵胍?,環保標準只會越來越嚴格,未來對燃煤發電的整體限制將不僅僅局限于少數地區。
相比之下,電價下調并沒有給發電企業帶來想象中的嚴重影響。2015年,燃煤發電上網價格兩度下調。業內曾認為電價的政策性下調會對發電企業經營造成壓力,這種壓力甚至可能向下傳導至煤炭行業,對本已困難重重的煤炭行業造成新的沖擊。然而,各發電企業上市公司陸續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其凈利潤皆獲得了大幅增長;動力煤價格指數在今年1月中旬開始上漲,持續八周后趨于平穩,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煤炭市場的信心。
但2015年的盈利并不能掩蓋行業的危機,上市公司的業績報告均清晰地指出了阻力所在。以華能國際為例,其各季度報與年報在分析發電量與營業收入等業績時曾多次指出,公司位于東南沿海地區的火電,受到當地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以及外送電力的影響,發電量下降,這也正是各火電企業營業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而利潤的大幅上漲,一部分歸功于煤炭價格的低廉,一部分歸功于上市公司對其母公司的資產并購,都是不可持續的。
特高壓輸電線路,以及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的建設,均已成為國家目前重點推進的工作。即便日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完成,用電量需求再次大幅增長時,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也將成為主要的增量,傳統煤電很難再有再次擴張的空間。《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不僅對于一般項目作出嚴格限制,“取消一批,緩核一批,緩建一批”,對于被列入重點項目的大型煤電基地,也要求“按需推進,合理安排”,以避免外來煤電造成受端省份的電力冗余。
燃煤發電行業規模的控制與“十三五”期間能源電力領域的改革關系重大。2016年已過去一個季度,各大發電企業在總結去年工作情況并安排未來工作的同時,也已經意識到市場的風險,《通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整個煤電行業釋放了明確的信號:煤電擴張的時代該結束了!
3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取消、緩核、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
摘自: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