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是夏日炎炎,對于煤炭行業來說卻是嚴冬。今年上半年,國內煤炭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弱勢格局,一路走低的價格讓煤炭企業承壓。如何看待煤炭市場逆轉?在多變的市場面前,煤炭行業的發展有何障礙?煤企的路又在何方?
站在煤炭工業“十二五”及長遠發展戰略的高度,我們還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
一是煤炭資源保障程度低,資源供應面臨潛在風險。我國大型整裝煤田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寧和新疆地區,其他大部分產煤地區資源賦存條件較差。煤炭資源開發越來越向晉陜蒙寧等西部地區集中,煤炭調出區與主要消費區的距離增加;原來一些煤炭調出省逐漸轉為煤炭調入省,全國煤炭安全穩定供應保障的難度加大。特別是要關注進入“十三五”以后,全國煤炭需求量在40億噸以上再逐年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的煤炭資源保障問題。
二是礦井數量多,產業布局趨同,非煤產值效益低,結構調整面臨挑戰。我國小型煤礦數量多,生產集中度低。目前全國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有1.2萬多處,占全國煤礦總數的80%以上。開采深度增加,煤炭生產風險增加。目前全國已經有千米深井39處(其中,山東24處、江蘇5處、遼寧7處、河北2處、安徽1處),最深的達到1450米。煤礦深部開采面臨的沖擊地壓、地熱、高承壓水、瓦斯等自然災害與職業健康問題。在煤化工產業發展進程中,也存在“逢煤必化”、“以煤養化”、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問題
三是煤炭生產消費持續大幅增長,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環境約束強化。目前全國煤礦采空區土地塌陷累計達100萬公頃左右,每年新增采空區6萬公頃左右;煤矸石堆積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嚴重土壤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屬排放不斷增加,酸雨面積達120萬平方公里。由于我國持續快速的煤炭消費增長,溫室氣體排放居高不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國際社會輿論壓力。
面對如此多的障礙,煤炭行業的發展可謂困難重重,尤其這幾個月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一直處于下滑狀態,這讓國內的煤企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日子著實不好過。而目前需要國家政策指導和市場調控,一只“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來迎接煤炭的第二春,扭轉不利局面。積極應對危機,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應對措施。
(1)控制煤炭進口
近年來煤炭進口數量增長較快,今年上半年煤炭進口量達到1.4億噸,對國內煤炭市場尤其是東南沿海市場形成較大的沖擊,對市場價格、市場份額以及市場分布都有影響。
美國坑口發熱量為5800大卡報價22.68美元/噸。煤炭鐵路運輸成本為每噸0.0194美元/英里,運送至西海岸運費估算將達到平均18.82 美元/噸。由巴拿馬干散貨船運送至中國秦皇島港的海運費用平均每噸22.74美元,按照17%的增值稅稅率進行計算,美國動力煤的到岸價將約為75.16美元/噸。按1:6.35的美元匯率,上述美國煤炭若運到秦皇島,價格只為477元/噸。進口煤炭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不可小視,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
過去10年,美國煤炭年產量基本穩定在11億短噸(0.907噸)左右;2011年,美國煤炭出口量1.07億短噸,其中焦煤占 65%,動力煤占35%。但是,發生在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導致美國煤炭在發電量中的占比下降,動力煤過剩的局面難有實質性改善。齊魯證券預計,美國動力煤出口量將顯著上升。
由于品種、產地、來源等不同,很難簡單比較進口煤與國內煤的優劣。有序的煤炭進口可以對國內煤炭產品結構、市場價格等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南方地區大量進口、使用低熱值的褐煤,從理論上講是用高端能源換低端能源,實質上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環境壓力。因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緊缺優質煤種的進口,適當控制高硫、低熱值的煤種及褐煤進口,科學合理地利用國際煤炭資源。
(2)應抓住當前契機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
在目前市場行情下,現貨市場價格已經逼近重點電煤價格,對于電煤雙軌制改革的確是一個契機。但取消雙軌制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必須從機制、體制上加以解決。同時,單純地取消雙軌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煤電矛盾,因為電價未實行市場化的情況下,煤價的市場化必然會引發煤電矛盾。應抓住當前能源供應相對寬松時機,從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入手,建立能夠反映能源資源稀缺程度的能源價格機制,促使能源成本、價格接近市場價,讓能源價格形成倒逼機制,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3)等待下一個“黃金十年”
任何商業活動都是有周期性的,金融如此,煤炭也是如此,所謂“黃金十年”的說法只是經濟人士對于煤炭行業上升期的一個說法。 雖然目前煤炭行業因為各種因素處于下行狀態,但不可否認的是煤炭仍然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我們需要用以下對策來對待未來的形勢。
一、充分認識我國短期煤炭供應寬松與長期總量不足的客觀形勢,實施煤炭總量控制措施,提高全國煤炭長期穩定供應保障能力。近10多年來,在市場需求大幅增長、煤炭價格上升、行業效益好轉等多重因素引導下,煤炭產能建設速度加快,煤炭產量大幅增加?,F階段,受國際金融危機深度影響,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煤炭市場需求放緩、價格下滑,煤炭產能過剩壓力顯現(從煤炭投資與產能建設分析,“十一五”期間共完成投資1.25萬億元,加上2011年的4700億元,共計1.72萬億元,按800元/噸產能建設計算,可形成產能21億噸,其中5億噸轉入“十三五”,“十二五”凈增產能16億噸,加上現有煤礦產能,全國煤礦總產能近期過剩的問題明顯)。但從長期發展趨勢看,我國煤炭總量還將保持適度增加,“十三五”以后,全國煤炭需求量將在40億噸以上繼續發展,我國煤炭短期總量寬松與長期不足的矛盾突出。
二、充分認識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緊迫性,大力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堅持以煤炭資源開發為龍頭,以提高資源回收率和與煤伴生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為目標,以產業鏈延伸發展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主要發展模式,合理布局相關產業。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回收率,加大原煤入洗比例,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推動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為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奠定基礎。鼓勵煤炭企業之間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廣大同塔山煤礦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神華寧東煤化工產業園區建設經驗,在大型礦區或煤炭集中開采區域,發展產業集群,實現集聚生產、集約發展,構建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根據煤炭資源、區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適度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支持大型企業瞄準現代煤化工發展前沿,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再創新,發展現代化煤化工技術和工藝,建設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具有規模效益的現代煤化工和循環經濟骨干項目,推進煤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與優化。
如果“黃金十年”的說法成立的話,那么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等待下一個“十年”。
摘自:中國能源網